坚持底线思维,提高防范化解风险能力
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入阐述、反复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明确指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坚持底线思维,要把好前行“方向盘” 融资租赁源于产业,服务于产业,具有“融资”与“融物”相结合的鲜明特点与独特优势,在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新征程、新阶段,按照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精神、新论断、新要求,要进一步发挥融资租赁服务实体作用,在推动实体经济企稳复苏、促进产业创新升级、扩大普惠金融服务、践行国家“双碳”战略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等方面积极贡献力量。 一方面要坚持稳字当先,正确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之间的关系,使风险防范意识贯穿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 另一方面,要紧扣国有企业使命担当,加强党的建设,积极服务实体经济,与国家战略相向而行、同向发力。 坚持底线思维,要下好防控“先手棋”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就要加强重大风险识别和防范,提高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能力,确保风险找得准、防得住、控得牢。 一方面,始终牢固树立审慎稳健的经营理念,将风险防控放在重要位置、突出位置,风险防控保持“与时俱进”,及时跟进宏观形势、产业趋势、业务发展等变化,对风险容忍度指标和日常监测指标进行动态管理,确保风险政策执行不落空。 另一方面,要坚持预防为主,充分研判可能发生的矛盾问题和风险挑战,持续优化资产结构,严格管控行业、区域、客户集中度,增强风险管理主动性。加大风险排查和租后检查力度,持续提升存量项目的风险监测与预警效率,多方式、多种渠道推进项目风险化解,防范新增问题资产。 坚持底线思维,要筑牢制度“防火墙” 高效运行的体制机制,在风险防控中具有基础性、关键性作用。为此,要加快筑牢“五维一体”风险防控体系,加强风险源头管理,完善事前调查、事中审查、事后检查等“三查”风险防控机制。有效落实风险穿透管理,持续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加强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根据监管要求、业务发展、行业特点等不断调整和优化风险政策、准入标准、尽职调查、信用评估、风险预警、事后处置等风险管理流程、规则、标准,促进风险管理能力与整体战略相匹配。 坚持底线思维,要练就防控“真本领” 在新发展阶段,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凝心铸魂。要增强工作的全局性、主动性,不断提高执行的深度。要有宽广的历史思维,永葆初心,不断明确新时代赋予我们这代人的使命和担当,为奋进新征程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要有科学的发展思维,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深刻内涵和核心要义,精准把握工作重点。要培养超前的底线思维,善于下先手棋、打主动仗,不断增强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 坚持底线思维,要推动工作“出实效” 不断提高执行的效度,以实干作风把好“三关”。 一是“业务关”。积极作为、主动创新,顺应产业升级大方向,回归租赁本源,积极构建以租赁物为核心的经营模式,提升直租和经营租赁业务占比。 二是“风险关”。永葆敬畏之心,提升事前风险识别与评估、事中风险预警与跟踪、事后风险监督与处置等各环节的风险敏锐度,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 三是“运营关”。围绕租赁物提升运营管理效能,加强租赁资产管理的专业能力,多维度对租赁物的运营状况、性能安全、价值波动、再处置能力进行高质、高效管理。 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面对市场竞争环境的瞬息万变、行业监管环境的日趋严格,只有坚持底线思维,做好风险防范,紧紧抓牢风险防控这个最关键变量,时刻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醒,高水平统筹发展和安全,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才能持续促进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