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监管环境,笔者相信总会有租赁公司可以存活下来,并且发展得很好。行业的发展也一定会朝着健康、符合国家要求的方向前行。融资租赁行业的发展势必会趋向集中化,租赁公司的发展也一定是强者恒强。
一个行业或一个组织发展的天花板取决于这个行业或组织的知识浓度、人才浓度以及关键人才的认知能力。在当前形式下,关键人才面对新监管,不能危言耸听制造焦虑、更不该盲目悲观失去理性,要抓住核心,看清本质,洞察趋势。面向未来我们的认知能力可以从两个视角来提升。第一、弄清楚时代发展的底层动力;第二、具备“明天思维”。
我们的社会经过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已从工业时代进入到后工业时代,经济发展也从稀缺的卖方市场转为过剩的买方市场。这一判断对于理解社会发展动力的底层逻辑十分重要。卖方市场的特点是规模制胜,规模可以为企业带来边际成本的下降,可以给行业带来资源整合和优化的机会。行业的领导者追求规模,行业的追随者热衷模仿,无论是规模效应还是后发优势,都能让行业里的很多企业拥有一席之地。当工业化推进到一定程度,社会发展到后工业时代,它所带来的更多的是产品和服务的过剩、严重的同质化以及机械的标准化。此时,如果企业继续追求规模,只会带来更多的资源浪费、产能冗余以及能力消耗,最后的结果就是内卷。新资源的投入不会有任何价值的提升。在后工业社会,企业唯有聚焦,才能积蓄能量、积累资源、沉淀能力,最后实现突破和创新。在新环境下,如果一个企业希望获得更好的发展,最佳的策略除了聚焦还有创新。彼得.德鲁克认为创新是一种赋予资源新能力的活动,并使资源创造出财富。对于很多企业创新并不意味着资源的无中生有,而是对市场需求的重新定义。乔布斯重新定义了手机,苹果颠覆了诺基亚。同样,过去融资租赁公司重新定义了金融行为从“坐商”变“行商”,它获得了更多客户的认可。重新定义就是通过重新定义游戏规则使得将过去成功企业的关键要素在新规则下变得不重要,这会给很多公司创造出颠覆性的发展机会。所以,面对新环境,从业人员更应该积极进取、谋求弯道超车,而不是自怨自艾、不思进取。
站在未来回望今天的市场格局,我们会发现很多事物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产业是根本,金融是手段”、“金融源于产业,服务于产业”、“金融是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等等。国家加强监管的初衷一定是让更多金融机构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对于剑走偏锋且不知悔改的企业注定会被淘汰。信托行业经过7次整改,持牌公司从600多家下降到60多家,90%的信托公司成为历史,不可谓不残酷,但信托行业的资产规模却一路高歌猛进,行业的发展也更加的健康、有序。此次《监管条例》对租赁行业的影响,有的人比作是下一个教培行业。这两件事背后的逻辑、背景是完全不一样的,不能简单类比。笔者对于这种态度上不负责、思想上没逻辑的行为嗤之以鼻。我们需要站在行业发展终局的角度回望今天的竞争格局,站在未来判断今天的战略布局。不能简单地基于历史数据和当前约束条件对未来做线性预判。
总而言之,在新的环境里,推动社会发展的内生逻辑发生了改变,如果我们的思维、格局还不能及时调整,终究会被时代的列车甩下来。让我们害怕的不应该是环境的变化,而是思想的停滞不前。
来源 | 财经白皮书(融易学特邀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