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在过去一年里,租赁公司遵循国家发展战略,将自身发展融入其中,守正创新,主动作为,通过把握政策机遇,直面风险挑战,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租赁业正步入整体转型、稳健提升的新发展阶段。
租赁渗透率有望不断提升
融资租赁集金融、贸易、投资、服务为一体,产融结合紧密,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生产销售,盘活企业存量资产,加速企业生产技术更新迭代,并能提供长期限融资,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的优势日益凸显。
从服务领域来看,融资租赁正迎来多重发展机遇。一方面,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推进,租赁公司可以抢抓传统行业低碳化、环保升级改造的业务机会以及清洁能源行业的项目机会,做大做优绿色租赁;另一方面,扩大内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在此背景下,医疗、教育、养老、出行等民生消费领域需求持续释放,传统基建领域补短板、新基建大力推进,城市更新、重点产业的高端园区、交通物流仓储、城市配套设施建设等,也将形成强大的投资需求,为租赁公司发挥融资融物业务优势、精准服务实体经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发展机遇。
“可以预见,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租赁行业将被赋予更多的责任与使命。”国银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银租赁”)有关负责人告诉《金融时报》记者,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动能之一,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速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需求旺盛,随着新兴产业快速增长,租赁公司优化客户结构和资产结构市场空间巨大。
另外,从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观察,租赁业也有较大提升空间。尽管近年来租赁业快速发展,逐渐成为我国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租赁渗透率仅在8%左右,与欧美发达国家的租赁渗透率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十四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优化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可以预见的是,租赁行业影响力将进一步提升,租赁产品和模式将会被更多市场主体所认识和了解,租赁渗透率也将不断提升。
直面风险积极化解
变局中孕育着机遇,也存在着挑战。当下,融资租赁行业也面临着日趋增长的竞争压力和来自多方面的挑战。
业内人士表示,租赁公司面临的外部经营环境复杂多变,信用、市场、流动性、操作等风险仍存,风险的广泛性、关联性、复杂性、传染性提升,风险管控压力有所加大。
为了更好防范化解风险,租赁公司直面挑战,对症下药。交银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首先要管控好信用和资产风险,结合公司业务特点和市场需要,开展细分行业研究,动态制定体现租赁特点的投向策略。其次,要完善内控和操作风险管理。此外,还要根据公司自身国际化程度较高的特点,重点加强对境外关键区域、重点领域、主要环节的合规风险管控。
中信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租赁”)进一步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尤其结合行业特点进行研究,形成实操性较强的审查审批标准,结合市场情况动态调整审批标准和客户名单。同时,强化租后管理工作,按照全面覆盖、分级管理的原则,压实租后检查的牵头责任和相关业务部门的主体责任,加强存量项目的风险监测和预警,完善集中度风险等信用风险管理框架,防范大额风险集中暴露。
“融资租赁公司要持续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健全全面风险治理架构和管理流程的顶层设计。”中关村科技租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关村科技租赁”)总经理何融峰认为,就中关村科技租赁实践来看,其通过持续迭代优化自主研发的主体成长性信用评级模型,根据科创企业特征,深度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提炼产业趋势、客群特征和成长性的因子,优化模型建设,提升了风险识别和价值判断能力。
何融峰认为,在守住风险和安全底线的基础上,预计2022年融资租赁行业将逐渐回归租赁本源,步入健康稳健的发展轨道,金融属性也将进一步明确。
提升专业化发展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租赁行业整体增速已趋缓,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租赁公司的业务投放、资产增长和盈利水平持续承压,对租赁公司的资产管理能力、设备租赁业务的差异化和特色化竞争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金融时报》记者调研的几家租赁公司均提到要聚焦行业,持续提升业务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水平。
国银租赁有关负责人表示,租赁公司以租赁物为载体提供融资,租赁物是租赁公司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抓手。回归租赁本源,有效提升经营性租赁、直接租赁占比,必然要求租赁公司强化专业化发展能力。2021年,国银租赁坚守租赁本源,聚焦船舶租赁业务,深入推进专业化发展。截至目前,国银租赁管理船只数量176艘,资产规模380亿元。其中,经营租赁船队资产占比超过70%。
“聚焦行业,通过专业化、特色化的发展,可以对企业有更深刻的认识,对风险点有更全面的了解,设计出的交易结构能够更有效地规避和分散风险。”中信租赁总裁于秀东表示,“租赁公司需要走出回租‘类信贷’模式的路径依赖,向直租和经营性租赁等‘真租赁’产品模式转型。”
中关村科技租赁将专业化作为提升科创企业价值挖掘能力的核心支撑,聚焦智能制造、新能源、生命健康、新消费等科技与高端服务行业,提升行业研究能力,围绕科创企业融资痛点设计专业化产品体系,服务细分赛道中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企业。“专业创造价值,专业成就自我。”何融峰如是说。
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