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经济日报》发布了《稳健有序发展低空经济》,文章指出我国低空经济尚处起步阶段,在发展过程中需重视诸多要点。顶层设计方面,应加强空域战略管理,各地依自身情况错位竞争;设施建设上,要构建完备的空中路网;研发制造需聚焦全产业链提升实力;拓展应用要推动 “低空 +” 多业态发展。同时,要警惕一哄而上等问题,处理好低空开放与空中安防的矛盾。只有统筹兼顾、发挥优势、激发活力、保障有力,才能让低空经济在稳健有序中飞得更高更远,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日,据权威媒体报道,中央空管委即将在六个城市开展eVTOL试点。记者采访多位业内人士获悉,六个试点城市初步确定为合肥、杭州、深圳、苏州、成都、重庆。试点文件对航线和区域都有相关规划,对600米以下空域授权部分地方政府,意味着相关地方政府要承担更多管理责任。 低空经济是以民用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在3000米内低空空域各类飞行活动,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所产生的综合经济形态。中国民航局发布数据显示,到2025年,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3.5万亿元。 低空经济被视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我国发展低空经济,有市场需求优势,也有产业基础优势,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低空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要提前识别和防范产业风险。谨防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单一模式、同质化竞争。发展低空经济,顶层设计是关键。空域是战略资源,应当加强战略管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发展。走在前列的地区可进一步拓宽“空中市场”,争取在科技创新、现代化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发展相对较慢的地区,应进一步深化对低空经济的认识,结合本地资源禀赋错位竞争,找到最适宜的发展方向。发展低空经济,设施建设是基础。需着力完善通用机场、起降点、维修站等地面设施网,健全通信、导航、气象、监测等低空智能信息网,积极争取空域资源、扩充低空飞行航线网,打造覆盖全域的低空飞行服务网,全力搭建低空经济发展的空中路网。发展低空经济,研发制造是核心。需聚焦完善整机制造、关键系统研发、关键零部件生产、新型材料供应等全产业链,加强技术创新和项目招引,培育头部企业、打造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做优低空经济产业。发展低空经济,拓展应用是抓手。需加快发展应急救援、交通物流、农业生产、文化旅游等“低空+”多业态应用场景,持续推动低空经济走进千家万户、赋能千行百业。同时,加快构建空中交通管理规范,为未来产业发展打下基础。我国目前面临着低空开放与空中安防的矛盾,低空开放应在保障飞行安全、信息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制度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构建规范高效的空中交通运行保障体系。低空经济是条新赛道,不能“炒概念”“赶时髦”,更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只有统筹布局,立足已有优势,激发市场活力,提供政策保障,加强技术支撑,才能让低空经济飞得更久更远。 来源:经济日报 来源: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协会、经济日报 声明:本文仅供学习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将在规定时间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