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深圳市融资租赁行业协会官方站,
  • 加载中...
logo
十年转型,深圳做对了什么?
时间:2017年11月14日信息来源: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深圳——科技引领,质量提升

2015年深圳生产总值1.7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9%,2016年生产总值1.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1]。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深圳仍然保持高速增长,成为“中国制造”高端转型的标杆城市。本文将从深圳转型成效、成就原因、经验借鉴和未来方向四个方面剖析其发展道路与模式。

1、转型成效

(一)经济高速增长

从趋势来看,在全国经济增速逐季放缓的背景下,尽管有较高的基数,深圳经济在最近两年仍然是加速增长的。同时,深圳实现了更有质量和效益,以及更加可持续的增长,从2013年开始外销首次低于内销比例,出口依赖程度降低。

图1  深圳与全国GDP增速对比

十年转型,深圳做对了什么?

(二)产业结构升级

首先,高技术制造业成为驱动深圳高质量增长的核心力量,高技术制造业占工业增加值比例达到60%。其次,深圳金融和互联网等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以金融、互联网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占GDP比例超过60%,创历史新高。最后,深圳已拥有中国最好的企业集群:腾讯、华为、大疆、万科、招商、平安等,同时一大批充满活力的新兴企业正在迅速壮大,真正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图2  深圳产业结构变化

十年转型,深圳做对了什么?

(三)创新成果显著

深圳2016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800多亿元,占GDP的4.1%,处于世界领先水平;PCT国际专利申请1.33万件,占全国的46.9%;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4项,中国专利金奖获奖数占全国1/5,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四)环境质量改善

深圳始终坚持绿色发展模式,引导企业向环境友好型转变。“十二五”期间,深圳GDP总量增长近一倍,万元GDP能耗、水耗、建设用地、二氧化碳排放量却分别下降19.5%、43%、29%、21%,真正实现了经济结构绿色化。

2、成就原因

(一)坚持贯彻市场经济

深圳政府奉行“小政府、大社会”理念,适度作为,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采取创新举措,鼓励、引导新兴产业但不越俎代庖。相比京沪,深圳政府的因公开支和负债在GDP中占比都更少,财政支出被更多地用于鼓励创新;从深交所和上交所的对比中也可窥见一斑:统计深交所和上交所市值规模前一百的上市公司发现,深交所的“新经济”(互联网,非必需消费品和健康护理行业)比重更大,国企数目也更少。

(二)加快升级产业体系

深圳第三产业的比重已接近60%,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现代物流业、文化产业等四个支柱产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50%,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037家,全国领先。不断升级的现代制造业贡献了近半工业增加值,使其顺利从单纯的贸易活动中脱离了出来。与此同时,深圳还在不断完善产业体系,避免过分依赖单一行业。材料科学、生物技术等新兴行业蓬勃发展,机器人研发公司优必选、开源硬件、柔宇科技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三)大力发展科技创新

深圳早早地认识到,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价格的上涨成为旧产业发展的瓶颈,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因而大力增加研发投入,为产业升级创造了条件。2016年,深圳4.1%的研发强度已经接近世界排名前两位的国家以色列和韩国。同时,在政府的引导和鼓励下,企业对于研发的重视度在提升,2015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 3.6%,远超全国其他省市。

(四)注重积累人才优势

深圳是一座年轻的移民城市,平均年龄约30岁,非户籍人口占比最高曾达到82%,为深圳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深圳实行优惠的人才政策,持续优化创业就业环境及配套措施,对于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正在不断增强。例如,根据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布的信息,2016年12月1日起,深圳市新引进人才可以申请新标准的租房和生活补贴,其中本科1.5万元/人、硕士2.5万元/人、博士3万元/人,补贴一次性发放。无论是政府对人才引进的态度、政策,还是力度和持续性都使得高校毕业生“留深率”、“赴深率”不断上升。

3、经验借鉴

从1998年的增速放缓,饱受质疑,到如今的转型成功,再次腾飞,深圳转型升级的实践和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对我国应对现阶段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避免产能过剩问题

“产能过剩”是当前的热点话题。如何化解“产能过剩”,深圳给出的答案是市场之手。

探寻深圳产业的发展脉络,不难发现,深圳工业从上世纪80年代“三来一补”加工业开始起步,到90年代着力打造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再到本世纪前十年初步构建起以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等为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深圳产业优势的核心就是市场机制。市场在市场的轨道上,政府在政府的轨道上,各自发挥各自的作用。“不干涉市场”正是深圳市委市政府的一贯主张,有利于市场经济发挥最佳体制效应。

由于深圳市场经济发达,市场的调节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加之深圳市委市政府未雨绸缪,从产业战略、扶持政策等方面提前布局,深圳基本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产能过剩”。深圳的做法,无疑为我国其他地区化解“产能过剩”提供了良好思路。

(二)推进新旧产能转换,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十二五”期间,深圳淘汰转型低端企业超1.7万家。根据《深圳市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工作方案(2017-2020年)》,从2017年起,深圳每年将依法淘汰 10%的重污染企业,2020年前将淘汰低端企业和污染企业3000家以上。

与此同时,深圳抓紧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打造新的产业增长极。早在2009年,深圳已率先推出互联网、生物医药、新能源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宣布每年对每个产业投入5亿元支持发展。随后,深圳又将产业领域扩大至文化创意、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截至2016年,深圳战略新兴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1/3,对GDP增长的贡献超过50%。

在缺乏土地资源的背景下,深圳坚持淘汰低端落后企业,着力打造新的产业布局,顺利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为经济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全面提升金融实力,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2016年深圳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876.89亿元,同比增长14.6%,占同期全市GDP的14.8%,再创历史新高;金融业实现国地税合计税收979.1亿元(不含证券交易印花税790亿元),占全市总税收的20.2%,居各行业第二。截至2016年底,全市银行业总资产7.85万亿元,证券业总资产1.25万亿元,保险业总资产3.6万亿元,三者合计约12.7万亿元,金融业资产规模稳居全国第三。在英国智库Zyen集团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中,深圳排第22位,在中国城市中仅次于香港和上海,成为金融业的后起之秀。

随着金融市场交易越发活跃,资本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前海金融创新有序推进,金融业在深圳的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中承载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金融市场使得科研成果产品化、商品化更加快速和便捷,从而也吸引了更多的创业者,诞生了更多的创新型企业,形成了一个综合创新的环境。一方面,在产业转型过程中,深圳的资本市场充分发挥了资源配功能优势,通过资金募集、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市场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促进作用,尤其是深圳的中小板和创业板为当地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平台。另一方面,深圳作为中国创投机构集聚地,VC、PE 为企业创业初期的融资需求提供了极大支持。

(四)依靠创新提升质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发展方式变化的表象是投入要素的转换,本质特征则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研究表明,依靠增加物质要素投入实现的增长不可能长期持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目前,我国经济新动能不断涌现,正是这些领域全要素生产率快速提高的结果。进一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既要靠优化资源配置,推动资源从低效率企业、部门向高效率企业、部门转移;更要靠密集的研发投入和高强度的技术创新。

伴随着特区37年产业发展的华丽蜕变,创新是其中的灵魂。深圳坚持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创造了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的城市崭新发展理念和标杆。

在科技创新领域,深圳做对了如下几件事:一是完善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了自主创新的企业梯队和良好的创新生态;二是加大了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了创新平台建设,集中优势资源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技术攻关,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基因工程、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占领了全球科技制高点;三是大力引进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突破人才引进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造就了一批领军人才和中青年创新创业人才。

(五)人口红利变为人才红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银行提出的概念,其含义是:一个国家在跻身于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会陷入这样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它的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它的产业结构不是以科技创新为基础。其结果是,这样的国家既不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竞争,也无法与发达国家竞争,经济增长出现停滞和徘徊,人均国民收入难以突破1万美元。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我国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在增加,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就是将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所依靠的“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

2017年2月12日,深圳发布的《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指出,2016年全市在册户籍人口达到404.8万人,较2015年增加近50万,增幅达到14%。从全国大城市的外来人口落户条件来看,学历、技能往往是其中重要的考量指标。这意味着,以户籍调控人口,除了改变人口数量之外,更将使深圳人口结构向“高端化”方向调整。2017年1月深圳发布的《人口与社会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特区人才培育引进力度将继续加大,由此质量型人口红利的比较优势将进一步确立,创新能力有望持续增强。2016年末,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5万元,按照每年9%以上的增速,深圳即将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4、未来方向

(一)面临土地资源稀缺问题,要加快特区一体化进程

深圳国土面积只有1997平方公里,也就相当于一个普通县城的规模。与同为一线城市的北上广相比,深圳只有上海的1/3、广州的1/4、北京的1/8。与此同时,深圳每平方公里的GDP产值高达9.76亿元,是第二名上海的两倍多。如此狭小的土地面积,如此高的GDP密度,说明深圳土地空间日趋饱和,成为其发展的一大瓶颈。虽然通过“填海造地”扩充土地面积,通过“城市更新”促进土地集约使用,通过“腾笼换鸟”转变土地开发方式,但是深圳土地紧缺的局面并没有有效缓解,土地资源仍赶不上产业的发展速度。

深圳未来要进一步拓展空间,只能通过打造大都会圈等形式,实现在更大范围内的区域融合与一体化。如今深圳与周围地区的分工与合作已十分紧密。深圳与汕尾合作打造的深汕特别合作区,也是深圳扩展自身发展空间的一个重要途径。2017年2月13日下午,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市长许勤主持召开市政府六届六十九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一体化建设攻坚计划(2017-2020年)》。会议强调,要围绕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深圳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在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和深莞惠经济圈建设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到2020年基本实现深圳特区一体化。

(二)面临地价房价高企困局,要加速产业梯度转移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2016年3月份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达了对高房价将影响特区未来竞争力的担忧。任正非称,“(深圳)没有大块的工业用地了……高成本最终会摧毁你的竞争力。而且现在有了高铁、网络、高速公路,活力分布的时代已经形成了,(企业)不会聚集在高成本的地方。”

诚然,和美国硅谷类似,创新城市的巨大吸引力所导致的人口净流入是造成深圳房价高企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设法避免“房地产火爆、制造业萎缩”所带来的可能困局,则是深圳实现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过高的房价不利于人口流入。过高的房价将降低居民购房能力,而且为了抑制过快上涨的房价,深圳将外地人在深圳购房需交1年社保改为3年,对深圳核心竞争力构成了伤害。第二,过高的地价不利于产业的发展。由于土地供不应求,深圳地价水涨船高,这相当于提高了企业在深圳运营的成本。而且,即便企业能承受这样的价格,也不见得有土地供应,深圳市政府会对有用地需求的企业进行考察,符合一定条件的企业获得土地的可能性才比较大。中金公司研究报告表明,在深圳土地严重稀缺推升地价进而推高房价的背景下,“土地扩容成为必然之选”[8]。一方面,深圳需要不断加强土地的集约使用,甚至考虑突破深莞惠三地之间行政区划限制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深圳向粤北和内地产业梯度转移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高新技术产业存在天然短板,要加强核心技术突破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庞大,但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偏少。拥有专利的主要是少数竞争力较强的大企业,绝大部分中小企业缺少专利或没有专利,这构成了深圳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一个天然的短板。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深圳建设起步较晚,由国家布局的大型科研基础设施较少导致,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深圳的持续创新能力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大力扶持创新载体建设,加强核心技术突破,是增强特区未来发展后劲的重要举措。

(四)高等教育资源仍然有所欠缺,要提升源头创新能力

放眼全国乃至全球,深圳引进人才,打造人才高地的创新创业精神让其他地方望其项背,科研投入的产出硕果累累。但相比京沪双城,深圳的高等教育明显落后。尽管千禧年就已着手大学城的建设,深圳的高等学府数目依然非常有限,本土人才稀缺,对人才落户的吸引力也大打折扣,这对其经济持续发展,打造科技创新之都形成了另一潜在隐患。随着北大、清华研究生院落户深圳,通过海外引进和合作办学等方式,深圳逐步提升了高等教育实力,逐渐弥补了人才培养能力不足的软肋。

纵观深圳的产业发展史,是一部顺应经济发展规律、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不断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坚持贯彻市场经济、加快升级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科技创新、注重积累人才优势——深圳的成功转型为解决我国当前的经济热点问题提供了宝贵借鉴,为实现我国整体的经济转型升级指引了未来方向。

作者:样元辰

来源: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作者:样元辰; 编辑:深圳市融资租赁行业协会)

我有话说

 以下是对 [十年转型,深圳做对了什么?]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